分享到:
三位邵商的致富传奇与家乡情怀
  • 2010/1/18
  • 深圳市邵阳商会
  • 27171

中新社记者 刘 明

  长沙市邵阳商会组织邵商回乡投资考察活动,第一站选择的是邵东县。商会执行会长傅胜龙告诉中新社记者,除了商会会员大多数是邵东籍的因素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邵东这片热土也是邵商们回乡投资最多的地方。

  邵东是湖南民营经济的发源地,这里曾走出湖南第一个民营企业家曾小山先生。目前,全县有超过30万人在外经商,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但无论身在何处,故乡依然是游子们魂牵梦绕的地方。

  正是怀着这种深深的情谊,走出邵东的曾小山先生毅然把现代化的铝业公司带回家乡,农民出身的亿万富翁刘珍如先生身在外地却心系家乡教育,就连不是邵东籍的大汉集团董事长傅胜龙先生也在这里建成了最繁华的商业步行街……

刘珍如情系教育

  虽然只有短短5分钟发言,但尹向红前后已准备了几天,直到5月31日早上,这位双江小学的校长还在反复修改发言稿。“第一次在这么多领导、企业家面前发言,担心说不好。”

  上午10点左右,两台载着100多位邵商的长沙大巴终于到了双江小学。在学生们夹道欢迎的校门口,尹校长见到了刘珍如。简短寒暄之后,她便带着客人们来了学校礼堂,在那里,几百学生以经久不息的掌声欢迎大家到来。

  尹校长第一个发言,她首先向大家介绍了双江小学的基本情况,然后充满深情地对刘珍如先生捐建双江小学表示感谢。尽管之前反复练习过讲话稿,但这位校长还是有些紧张,以致于念错了一些段落。

  同样紧张的还有刘珍如,轮到他发言时,这位商场上的成功者,在众多记者的闪光灯下,除了勉励学生们好好读书外,也没有说太多,在学生们的不断的掌声中,他只在讲台上站了3分钟。

  “人不可貌相”,这句话用在刘珍如身上非常贴切。他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朴于外表、拙于言辞,但只要和他聊上几句,你就会发现这是一个很有志向、很有想法且很重感情的人。

  刘珍如1946年出生在邵东县团山镇幸福村一个普通农家,因为家贫,艰难上完小学后就辍学了。懂事的他知道生活的艰难和父母的不易,没有埋怨什么,放下书包就干起了农活。

  “尽管是农民的儿子,但我没有想过像父母一样,一辈子做农民。”刘珍如回忆说,“辍学后,我依然想方设法读书学习,很多人认为不可思议,他们说我痴心妄想,我说,一个人连梦想都不敢去想,怎么有可能实现呢?”

  因为怀揣着离开泥土的理想,在村民的一致推荐下,刘珍如来到了当地学校作炊事员。不久,又被领导看中,调了湖南省石膏厂,在石膏厂的时候,他从最底层做起,下矿井,当司务长,开汽车,任副矿长。上世纪90年代中期,刘珍如决定下海,先后做过物流、新型材料加工等,并成为了亿万富翁。

  致富后,刘珍如始终没有忘记父老乡亲对自己的恩情,时刻关注着家乡的发展变化。2000年,当得知童年时就读的双江小学校舍破旧不堪时,他毅然决定捐赠200多万元修建一所现代化的校舍。2007年,由“刘珍如”命名的邵东扶贫基金会还把目光投向了贫困大学生。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刘珍如说,相对于父老乡亲的深厚情谊,自己所做的这些都微不足道。“我的家乡还比较落后,还有很多事情等着我们去做,如果你们要采访典型,建议去写写曾小山先生,他是我们商会的会长,也是大家学习的榜样。”

曾小山心念故土

  5月31日中午,当邵商们参观完刘珍如先生捐赠的双江小学后,就来到了长沙市邵阳商会会长曾小山先生的新仁铝业有限公司,在这座现代化的铝冶炼及加工企业里,曾向客人们不时介绍着各种新产品。

  提到邵东的企业家,就不能不提曾小山。这不仅仅是因为他的财富,他的铝业帝国,更因为他追逐财富的过程和坚韧执着的创业精神。有人认为,曾小山的创富历程,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中国第一代民营企业的缩影。

  1946年,曾小山出生在邵东县流泽镇大坪村。1962年初中毕业后就开始做生意。即使是在“割资本主义尾巴”的年代,他毅然坚持带领3个兄弟弃农经商,从事当时所谓的“投机倒把”。“那时候,我们是派出所重点监控对象。”曾小山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蓄积已久的经商激情终于得到了释放。1980年,曾家兄弟千方百计筹措了2000元资金,在流泽镇率先办起了家庭小作坊工厂,主要生产铝锅、铝桶、铝火锅及铝盆等低档铝制产品。

  一个只有一条最为原始简陋的铸造生产线的企业,一个最典型的家庭手工作坊,因为是全省的第一家民营企业,一时让曾小山处于改革的风口浪尖。当各种荣誉接踵而来的时候,难能可贵的是,他毅然很清醒。

  1985年,随着原始资本的逐步积累和壮大,曾小山再次投资30万元,办起了年生产能力1500吨小型圆钢的流泽轧钢厂。天道酬勤,轧钢厂当年规划、当年动工、当年投产,并赢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为扩大企业规模,我们应该走出邵东。”与兄弟们商量后,1998年,曾小山再次出手,投资高达5200万元,在湖南双牌兴建了一个年产1万吨的电解铝厂。一年后,企业顺利投产。

  来不及进行短暂的休息,2001年7月,曾小山在贵州六盘水又投资兴建了5万吨的电解站生产基地;2001年3月,曾家兄弟又在贵州安顺破土动工,不到一年时间,一个同样年产5万吨电解站生产基地建成。

  “无论在外当多大的老板,我们都是邵东人。”曾家兄弟始终对故乡怀有深厚的感情。2001年5月,他们投资1.2亿元,在家乡原邵东铝业公司基础上,征地40余亩,新建了现代化的年产2万吨铝板、铝带、铝箔生产线。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仅2007年,这家名叫新仁铝业有限责任公司的企业,完成的生产总值就达5.8亿元,上交国家税收1500万元,直接带动当地上千村民脱贫致富。

  不过,按照曾小山的构想,这还仅仅只是开始。“2007年12月,我们已再次投资2亿元进行二期工程扩建,准备兴建4条PS版生产线,一旦建成后,企业预计将新增产值2亿元,上交的税收也将新增千万元。”曾小山说。

傅胜龙胸怀未来

  与曾小山、刘珍如两位前辈相比,1962年出生于邵阳市双清区的傅胜龙有太多不同:前辈们拙于言辞,傅胜龙侃侃而谈;前辈们脚踏实地,傅胜龙喜欢幻想;但他们又至少有五大相似之处:同样是邵阳人,同样来自于农村,同样不安分、不认命,同样非常重感情,同样都投资在邵东。

  在中国现代史上,1978年是非常关键的年代。那一年,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在这次会议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党的工作重点也由此转移到了社会主义建设上来。

  也就在那一年,16岁的傅胜龙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大学。经过3年的寒窗苦读,1981年,他被分配在娄底一家国营企业上班,并在这里进行了长达8年的锻炼,度过了最美好的青春岁月。

  之后,傅胜龙又在娄底一中团委书记岗位上工作了3年。直到1992年那个大中国“赶海”的春天,傅胜龙来到了深圳。虽然只有短短三天经历,但他的命运却随之而改变。

  “在大街上睡了三晚,让我真正感受到了市场经济的魅力。”回娄底后,傅胜龙说什么也坐不住了,他首先从走家串户推销挂历、报刊起步,稍有了一定积累,他的目光便盯到了钢材贸易上。

  1993年,钢材市场出现疲软,绝大多数经营者损失惨重。在别人的纷纷逃离中,傅胜龙却分析到了这是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营销弊端,于是,他以超前的思维,独创了以服务为纽带的“网络走销大法”,并神奇地实现了月销售额达到1900万元的业绩。

  成功就是这样充满传奇色彩,那一年,30而立的傅胜龙把它定为自己涉足商海的新纪年。此后,他一直以马良式的神笔书写着商业传奇。目前,他领导下的大汉集团经营范围涉及钢材贸易、城镇开发、现代物流、职业教育等,下辖40余家子公司,2007年销售收入达75亿元,综合实力位于湖南民企三甲之列。

  “真正的资本实质上是一种责任,是一种对人、对社会的责任,资本越大,对社会的责任越大。”傅胜龙在大力投资慈善事业的同时,还把有限的资本投入到了县域城镇化建设,提出了“百城开发战略”,并于2005年来到了邵东。

  在邵东新旧城区结合处,傅胜龙先后投资1.8亿元,修建了一条高品位的商业步行街,占地面积超过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万多平方米,并成功引进了和一大酒店、步步高超市等10多家国内外知名品牌企业,从而开启了邵东商业发展的新时代。

  值得一提的是,按照傅胜龙“20年开发升级100个中西部地区城镇,让1亿人受益”的百城开发战略,邵东还只是其中之一。从1998年以来,大汉集团先后参与了湖南娄底、双峰、株洲、邵阳、邵东、溆浦、湘潭、宁远、吉首、怀化等县域城镇的建设开发,总投资已超过10亿元。

Copyright © 2008-2020 深圳市邵阳商会(深圳邵商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20114826号 
办公地址:龙华区龙华街道锦华发工业园10栋第七层706号房

办公电话:0755-82575756  联系人:张女士

深圳市邵阳商会官方微信公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