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宝安广电中心纪录片《登上<时代>的中国女工》连获全国大奖
本报讯 宝安广播电视中心精品创作再创佳绩。近日,由该中心摄制的纪录片《登上<时代>的中国女工》获2010全国优秀纪录片评选年度十佳纪录片称号,受邀前往天津参加2010年度中国优秀纪录片颁奖盛典。同时,该片还入围了北京电影季优秀纪录片展映活动。
作为全国纪录片评比的最高奖项,这项赛事吸引了《华尔街》、《公司的力量》和上海世博会官方纪录片《城市之光》等去年全国最顶尖的优秀纪录片参加角逐。面对这些动辄投入数千万的“大片”,《登上<时代>的中国女工》到底凭什么能够力压群雄、获此殊荣?在这背后又有着怎样的创作历程呢?
在谈到本片为何能在众多大投入、大制作的纪录片中脱颖而出时,中央电视台副台长、中央新影集团总裁高峰认为,除了精良的制作水准外,最主要是宝安广电中心发挥基层电视台的优势,贴近生活、挖掘出了普通新闻题材背后的现实意义。他说:“纪录片的功效应当是帮助公众认知社会,而《登上<时代>的中国女工》所表现的正是当下中国纪录片严重缺失的题材,应当提倡。”
而这一题材的来源,始于出现在大洋彼岸的一组黑白照片。
2009年底,全球最著名的新闻杂志美国《时代》周刊评选当年的全球年度人物,中国工人被评为亚军人物,仅次于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在这份榜单上,刊登了四位普通中国女工的群像,她们就是在石岩街道一家电子厂里打工的肖红霞、彭春霞、黄冬艳和邱小院。得知这一消息后,宝安广电中心的编导们敏感地意识到,这是一个难得的好题材——《时代》周刊之所以用整整8页纸的篇幅来刊载她们的大幅照片,是因为中国经济的崛起、尤其是在全球金融危机中的表现,离不开千千万万产业工人的辛勤付出。四名女工的经历虽然平凡,但却典型,以她们为代表的两代劳务工集中折射了深圳经济发展和劳务工生存境况的变迁。
这一题材也引起了宝安广电中心冯方明主任等中心领导的高度重视,经过研究,中心领导班子决定:集中采编业务骨干,将四位女工的故事拍摄成纪录片。
随后,在区委宣传部和区劳务工办公室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前期走访,主创人员确定了通过深入挖掘照片背后的故事,用真实记录四个女工工作、生活、家庭的方式为中国工人、中国女人塑像的拍摄意图。
但影片开机以后,主创人员才发现:困难超乎想象!
磨砺精品:5000分钟素材剪成38分钟
普普通通的工厂女工,上班下班、家长里短,怎么样把她们的故事讲出一集电视剧的长度来?四个家庭、时间跨度前后长达20年,而且基本都是过去发生的事,怎么样用电视的手法表现出来?
这是刚开机时摆在主创人员面前的两大难题。
为了处理好这些难题,本片的主创人员们发挥广东名将袁崇焕的“顶硬上”精神,毅然选择了的三段式的双时空主辅线结构来架构全片——这是电影电视剧创作中最好看也最复杂的结构方式。
为此,摄制组除了在石岩拍摄外,还顶风冒雪、先后奔赴北京、湖南、梅州、广州等地取景、采访,录制了近整5000分钟素材。在历时3个月的创作过程中,艰难的摄制历程给主创人员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在北京采访《时代》周刊记者奥斯汀时,其艰涩难懂的美国南方口音让大家伤透脑筋;撰写剧本时把一个个故事做成小卡片,铺满整个房间来来回回地拼;为了一句解说词怎么写争得面红耳赤;一个月多一点后期剪辑阶段里熬了24个通宵……
辛勤的不仅是摄制组的主创人员,宝安广电中心的领导们也非常重视这部纪录片的制作,经常在凌晨到机房了解剪辑进度,给大家安排宵夜。区委常委、宣传部长李桦也先后3次到宝安广电中心审看此片,提出了许多宝贵的修改意见。
正是在这种精益求精的创作态度下,四位女工走出乡村、进城打工,用劳动改写自身命运的故事和她们开朗、质朴的性格被完美呈现在了荧幕上。她们的事迹正如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荣对广大劳务工“阳光心态面对人生,以辛勤劳动创造生活,以感恩情怀融入社会”的寄语,打动了每一位观众的心。
影片中有一个长达3分钟的场景:黄冬艳回到湖南邵阳老家,见到阔别一年的儿子时,忍不住抱着孩子亲了又亲、亲了又亲,而四岁的儿子却已不认识她,扭头就走……这一幕让不少人都为之动容,片中的主人公黄冬艳更是打电话给本片导演说:“这一段我看一次就哭一次,忍不住”。
精品战略:摘取电视创作的“皇冠”
纪录片是各类电视节目中,制作要求最精良,拍摄难度最大的一种表现形式。宝安广电中心这次能在这一领域连夺全国大奖,也是该中心实施精品战略所结出的硕果。
多年来,该中心在宝安“文化强区”战略中,按照鲁毅书记要求文化产业“发挥好充实人们精神文化生活、培养高尚情趣的引领作用;发挥提升区域软实力的促进作用,打开宝安文化强区建设新局面”的要求,十分注重推动和实施文艺精品创作工程,坚持以精品创作营造文化宝安大气候。在这一战略指导下,作为一家区级电视台,宝安广电中心却几乎年年获得中国新闻奖、中国广播电视大奖、广东新闻奖等国家、省、市大奖,广播剧创作更是连续两届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成为了深圳市、宝安区文艺创作的拳头产品,被人们称为广播剧创作的“宝安现象”。
(艾桦 王为)
(注:肖红霞系深圳市邵阳商会会员)